当初决定做全屋通铺时,满脑子都是样板间里“一整片地面连到阳台”的爽感——客厅接厨房,厨房连阳台,像铺了块巨大的地毯,多敞亮啊!结果住了两年才懂,这哪是“敞亮”,分明是把“糟心”摊成了片,每天回家第一眼,先看见那歪歪扭扭的砖缝,跟吃了口没泡开的泡面似的,硌得慌。
我家厨房和客厅衔接的地方,砖缝歪得跟小时候画的蚯蚓似的,远看勉强能蒙混,近看能把人眼睛揉酸——好好的两块砖,怎么就拼不到一条线上?
师傅说“墙面有点斜,没办法”,可我花了钱,难道不是要买“整齐”吗?更闹心的是阳台那两块砖,颜色发灰得像被晒焦的饼干,跟旁边的砖比,活像“插班生”。商家说“批次不同正常”,可谁愿意自己家地面跟拼色拼图似的?本来想装出“整整齐齐”的效果,结果成了“随机色块”,拖地时盯着那两块,心里跟塞了团皱巴巴的纸似的,展不开也捋不直。
还有裁切损耗,小户型边角多,工人切砖跟切蛋糕似的,废料堆得比洗衣机还高。
最后算下来,比留过门石多花了小一万——这钱拿来换个智能马桶盖不香吗?
或者加个洗碗机,比盯着歪缝糟心强一百倍。
不是我抠门,是这钱花得太冤枉:明明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解决,偏要为了“面子上的高级”,把钱扔在废料堆里。
邻居家更惨,去年做的通铺,今年就开始鼓包翘边,踩上去跟踩海绵似的。
找装修队说理,人家甩过来一句“通铺就这样,地面不平怪谁”——合着我们花了钱,还得给施工队当“练手道具”?
其实我也不是说全屋通铺不好,要是你家有大平层,预算够找那种“贴砖二十年”的老师傅,砖能保证同一批次,那确实能装出“豪宅感”;可咱们普通老百姓,得先掂量三件事:能每天请假盯着师傅对缝吗?能保证商家不拿不同批次的砖糊弄吗?能接受花更多钱却换“看运气”的结果吗?
装修从来不是“装给别人看”的,是“装给自己住”的。你说,每天看着整整齐齐的过门石,不用为歪缝闹心,不用为色差难受,不用为损耗心疼——这不比那些“表面高级”的通铺,更让人踏实?要是再让我选一次,我肯定老老实实留过门石,把省下来的钱换个烘干机,或者加个小烤箱——毕竟,舒服的日子从来不是靠“看起来高级”撑起来的,是靠每一处“不闹心”的细节堆起来的。
你说,咱们装修图个啥?
不就是图个“回家能松口气”吗?要是连地面都能让你皱眉头,那这“高级”,不要也罢。
股票上杠杆资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